
2006年,Gary Gorton和K. Geert Rouwenhorst发表了一篇题为“商品期货的事实与幻想”的文章。文中给出了大量证据,认为投资组合中应配置大宗商品:
1. 抵押大宗商品期货(Collateralized Commodity Futures)与股市回报率相似,与股市和债市的相关度为负。
2. 大宗商品的回报率与当前通胀水平以及未预期到的通胀水平正相关。
以上研究结论对于希望用大宗商品进行资产配置的投资者来讲毫无疑问是个好消息。尽管学术界对该结论有一定异议,但多家媒体将这一结论作为重大发现进行了披露。
然而,投资者是如何看待大宗商品投资的呢?他们的投资行为是否发生了变化?
前几年,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涌入大宗商品市场,大宗商品市场的基本动态发生了变化,投资者的投资组合较以往面临更大的波动性。大宗商品投资包括做多和做空,并非单一方向,被动投资掩盖了实际大宗商品投资的复杂性。
今年以来,金价暴跌,过去策略性地在投资组合中配置大宗商品显得不大合适了。FT Alphaville专栏作者Mark Haefele认为,资产组合中配置大宗商品不再如以往那样有效,可能的原因如下:
Haefele的金融模型显示,未来5年,大宗商品的波动性将如股票一样大,波动性平均为18%,而年化收益率不到2%。中期看,大宗商品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不如其它资产类别。尽管投资者依旧可以战术性地投资,获取收益,但是战略性地在投资组合中配置大宗商品已显得没有必要了。
Abnormal Returns认为,大宗商品ETF的设立,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但最终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是投资者对利益与风险的权衡,以及投资中的“羊群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