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宏伟的呼包银榆经济区蓝图,让内蒙古能源化工产业站在了扭转“一煤独大”不利局面、实现行业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的新起点上。记者12月初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组织召开的全区经济工作分析会上了解到,作为国务院批复实施的《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主体区域,内蒙古把能源化工当成区域振兴的重点突破口,正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主动出击积极谋划,并协同陕西、宁夏两省区,完善体制机制。同时,自治区还明确各盟市责任分工,探路构建一体化呼包银榆能源化工经济带,力争使其跃升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先导区、示范区以及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抓住机遇 能源化工先行
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副司长欧晓理日前在参加呼包银榆经济区市长联席会议时指出,我国富煤、少油、缺气,按目前年能源消费量4亿吨计算,仅够用25年。而通过采用煤制油等现代技术生产煤化工产品能够节约宝贵的石油资源,是未来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一个可行途径。内蒙古煤炭资源富集区大多进入呼包银榆经济区之内,以能源化工为主题的经济区将在保障未来国家能源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按照《规划》提出的目标,要把呼包银榆经济区打造成为国家综合能源化工基地和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到2020年,基本建成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经济带。作为煤炭等矿产资源大区,内蒙古要充分利用这一机遇,把目前简单地输出煤炭资源为主的经济格局提升为煤炭深加工发展为主的产业格局。因此,内蒙古把优先布局发展能源化工与另外两省区一体化发展确定为推进《规划》实施的首要任务。”内蒙古科技大学矿业学院副院长李继林教授如是说。
据李继林介绍,国务院2012年10月批复同意实施的《规划》显示,呼包银榆经济区地处鄂尔多斯盆地的腹地,有着能源“金三角”的美誉。该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和阿拉善盟,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中卫市以及陕西省的榆林市,这些地区都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区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仅以内蒙古为例,该区域共涉及8个盟市43个区旗县,区域面积占到整个经济区的76.4%。此外,该区域产业特色鲜明,交通枢纽地位突出,城镇化水平较高,又面临国家启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内能源化工产品需求不断增长的有利形势,发展潜力巨大。
内蒙古发改委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列入《规划》的内蒙古各盟市地区是全区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规模以上能源化工企业占比约达到70%,且集中了全区80%以上的能源化工产能。《规划》实施2年多以来,在国家发改委牵头下,2013年和2014年分别在呼和浩特市和银川市召开了2次呼包银榆经济区首届市长联席会议,并形成了规范的对话与协商平台。此间,内蒙古主动沟通协调宁夏、陕西等地的政府部门和企业,扎实推进《规划》的有序实施。据统计,2012~2013年,内蒙古纳入呼包银榆经济区的区域生产总值由1.16万亿元增加到1.23万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72.5%增加到73.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由8011亿元增加到9290亿元。
这位负责人还向记者透露,经过不断探讨摸索,今年10月~12月,依据《规划》要求及首届市长联席会议机制的实践,内蒙古再次修订完善了在呼包银榆地区的产业定位分工和落实方案。修订后的总体思路是优先发展能源化工产业,统筹煤炭、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优化煤化工等产业布局,重点打造黄河两岸能源化工产业带,构建国家综合能源化工基地。
此外,为使《规划》内容更有可操作性,内蒙古还细化了各项具体工作:在呼和浩特市,重点发展多晶硅单晶硅光伏、石油化工、化肥和聚甲醛四大产业集群,培育建设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新材料、生物化工技术三大成长性高新技术产业;在包头市,利用老工业基地优势,围绕建成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稀土新材料、现代化工装备制造业、新型煤化工基地的目标,全面实施3个关键化工产业专项发展规划,积极争取神华煤制烯烃二期开工建设;鄂尔多斯市要着力提高煤炭清洁利用水平,着力发展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产业,建设国家级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乌海市要重点建设全国重要的焦化、聚氯乙烯生产加工基地;巴彦淖尔市依托水煤组合,打造新型煤化工和氯碱化工基地,同时利用风光资源,打造新能源生产基地,建成境外资源化工深加工基地;乌兰察布市要充分利用当地萤石和石墨资源优势,同时利用好连接华北西北,靠近京津冀地区的区位优势,做大做强氟化工、石墨炭素新材料及能源化工物流业;阿拉善盟要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和清洁能源等特色产业。同时,全区要以区域大都市为核心,整合陕西、宁夏城市群要素,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突破界限,打破地区封锁,促进区域间优势互补,实施资源有效组合以及合作进行“水权转换”等措施,努力形成一体化的区域经济共同体。